欢迎访问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网站!

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在我校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校地(池州市旅委)合作共建的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学校2015年度学科专业调整和机构设置改革的产物。为使研究院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充分发挥研究院的职能,依据我院科研、教学工作实际和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特制定《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2006-2020年)。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导向,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建设战略,结合池州市“旅游兴市、文化名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我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化研究院的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导向,实现研究院从单纯的学术研究到服务地方的合理转型,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职能、目标定位与建设思路

(一)职能与目标定位

1.机构职能: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依托校内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旅游等相关学科专业力量,团聚校内外从事皖南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皖南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及旅游开发利用研究,夯实学校的特色科研,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咨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积极协助校教务处及相关二级学院,做好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习工作,服务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

2.建设目标:基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我院办学定位,结合研究院未来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研究院将持续深化皖南民俗文化遗产发掘整理的学术研究,打造区域文化研究的品牌特色,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研究。通过建设,发挥研究院在我校地方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文化资源发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及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服务基地和学术研讨会所的作用,使研究院成为我校特色科研的高地、特色科研服务教学的主要阵地、官产学研协同合作的平台、皖南(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中心、皖南区域非遗文化的传习基地和皖南民俗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中心。

(二)建设思路

为实现上述的建设目标,研究院在“十三五”期间建设思路如下:

1.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文化强省”和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市、文化名市”战略需求、围绕“三区”建设尤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需要,立足皖南(池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我校特色科研的需求,确定具体研究任务。

2.强化项目引领。依据具体研究任务,凝练具体科研项目向校内外公开发布、招标,充分发挥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功能;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对接政府决策需求和企业需要,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研究院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功能。

3.深化体制改革。研究院在校分管领导直接领导下,开展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和具体的科研服务工作;组建研究团队、完善管理服务队伍,并积极开展与校相关二级学院和地方政企部门(单位)的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与田野调查工作。

4.注重成果转化。着力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校本教材的撰写、学术讲座的开展和选修课程的开设等方式,提升适应地方建设的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实现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服务教学的功能。

三、主要任务与具体举措

(一)科学研究

深入发掘、整理皖南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研究院的智库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具体如下:

1.皖南民间习俗研究。主要进行皖南民间习俗文化的学术调查与研究,重点开展池州傩俗文化、皖南宗族文化、古村落文化、庙会文化、民间歌谣方言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

2.皖南民间戏曲研究。主要进行皖南民间遗存的戏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重点开展青阳腔、池州傩戏、目连戏、皖南民歌等非遗方面的学术研究、明清以来皖南地方志中戏曲史料研究和传习教育与保护研究。

3.皖南宗教文化研究。主要进行皖南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皖南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重点开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南泉禅文化和皖南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和宗教文化在当下的社会价值研究。

4.皖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主要进行皖南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重点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新业态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咨政服务

积极开展研究院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强化研究院科研服务地方的功能,充分发挥研究院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努力使研究院建设成为皖南(池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中心。

1.各研究方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之需为导向,围绕研究院的重大项目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

2.鼓励研究院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对接地方,了解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承接地方委托的研究课题。

3.研究院定期编撰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并送呈地方相关部门,以备其决策咨询和参考。

(三)学术交流

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密切关注学术研究动态,了解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促进研究院学术研究深入,将研究院建设成为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的主阵地。

1.“十三五”期间,研究院主导开展3-4次有关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学术研讨会(其中1-2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学界专家和地方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员,共同深入探讨,建言献策。

2.鼓励、资助研究院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撰文参加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扩大研究院学术影响。

四、科研项目

(一)主攻方向

基于当前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结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需要,“十三五”期间,研究院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为:继续深入发掘、整理皖南丰富的民俗文化,科学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的开发利用,积极研究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

(二)重大项目

围绕主攻方向,研究院在“十三五”建设期间,设置如下四个重大研究项目,围绕每个重大项目,每年度公开发布并组织评审,确立一个重点研究项目,开展实质性研究,重点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以2-3年为限。

1.皖南民俗文化发掘、整理与保护开发研究

(1)研究意义:民间风俗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民间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存留了历史的记忆,体现在物质性的实态和非物质性的口头传承两方面。当下社会变迁加快,一些传统习俗渐渐消失,一些物质性实态渐渐遭受破坏,亟待抢救发掘、整理保护和科学地开发利用。

(2)重点内容:发掘整理池州傩俗文化、皖南民间宗族文化、古村落文化、庙会文化、民间歌谣方言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中的学术文化价值,提升皖南民俗文化的学术品味,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3)预期成果:编撰出版《皖南宗族社会与区域文化》、《池州民间饮食习俗》等学术专著、校本教材3-4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左右,力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8-10篇。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研究院专兼职人员积极申报、承接与皖南民间习俗文化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夯实皖南民俗文化研究。

2.皖南民间戏曲文化发掘、整理与传习、保护研究

(1)研究意义:皖南民间戏曲颇为丰富,不少被列入国家、省市县级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不仅是历史上皖南民众生活体验的升华,一些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戏曲史学研究对象。当下流行的娱乐活动颇为丰富,致使存留民间的古老戏曲传承乏人,抢救整理,传习保护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重点内容:重点开展以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池州傩戏、青阳腔、黄梅戏、目连戏、皖南民歌等方面研究,整理汇编视听和文字资料,发掘戏曲文化的内涵,提出传习、保护的对策。

(3)预期成果:编撰出版《池州傩戏》系列丛书、《池州傩文化》音像著作、《青阳腔研究》、《罗城民歌》、《杏花村志》(点校)等学术专著、资料汇编、校本教材8-10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左右,力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8-10篇。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研究院专兼职人员积极申报、承接与皖南民间戏曲文化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夯实皖南民间戏曲文化遗产研究。

3.皖南宗教文化内涵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1)研究意义:皖南既有著名的宗教文化胜地九华山、齐云山,也有在禅宗发展史上极具影响的“平常心是道”源发地南泉山,佛教、道教文化影响广,信众多;此外,基督教在皖南也有流传,兼之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民间传承的民间多神宗教信仰,使得皖南区域宗教文化底蕴深厚,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发掘其在当代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价值,意义显著。

(2)重点内容:以九华山佛教文化、南泉禅宗文化及宗教文化在当下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为研究重点,兼及开展皖南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启动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资料丛书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3)预期成果:编撰、整理出版《九华山佛教史》、《九华山志》(点校)、《地藏菩萨图像学研究》、《南泉禅学研究》等学术专著、校本教材5-6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左右,力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8-10篇。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研究院专兼职人员积极申报、承接与皖南宗教文化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夯实皖南宗教文化研究。

4.皖南(池州)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1)研究意义:201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池州市作为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面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做强以九华山为龙头的佛教观光文化、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农耕民俗文化、以升金湖和牯牛降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文化等“三大品牌”,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进皖南示范区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统筹协调发展。

(2)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池州市各县区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新业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旅游开发研究,积极为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3)预期成果:编制出版《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调研报告》、《池州市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池州市文化旅游新业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等学术专著、研究报告2-3部,发表学术论文20篇左右。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研究院专兼职人员积极申报、承接与皖南文化旅游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发挥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

五、体制机制改革

(一)管理体制

研究院是在本次校机构改革过程中成立的非处级实体研究机构。行政业务在校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校科技处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上的配合;党务管理工作暂时归口校科研党支部(条件成熟时成立研究院党支部),执行校党委、行政的决策。

重点研究基地组建学术委员会,在校内外遴选与中心研究领域一致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由9名专家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每年度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定期主持召开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研究基地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评审研究基地年度招标项目报省厅备批。

(二)建设机制

为确保研究院正常运转,促进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深化,实现研究院前述的科研任务,充分发挥研究院的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的功能,建议学校采取如下的建设举措。

1.完善管理队伍。研究院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院长助理1人(副院长空缺的前提下,代行副院长职责),皖南民俗文化研究管理科科长1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管理科科长1人,共计5人。

2.明确岗位职责。院长总体负责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管理工作,并主抓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副院长协助院长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工作;院长助理协助正、副院长开展工作,主要负责研究院的内务(含网站、资产管理)及外联事务管理;皖南民俗文化研究管理科科长具体落实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相关事务;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管理科科长具体落实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的相关事务。

3.注重协同创新。研究院积极联合学校的相关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寻求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开展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研究。

4.加强保障建设。除正常的办公及包干经费外,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研究院提出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报请学校财务处呈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后,划拨至研究院,专款专用。

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

2015年11月16日